找到相关内容194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简论梁漱溟对唯识宗的理解和改造

    相反,佛教不包含任何非理性部分。虽然它最终要突破哲学的困惑,可是这种突破完全凭一种严格理性的方法。在梁漱溟看来,哲学是不可避免的,也可以说哲学为佛教提供一条从理性走向真如的方便之路。梁漱溟所见的哲学...

    梅谦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61973473.html
  • 略谈汉文大藏经的编藏理路及其演变

    不予理会,任其在藏外自生自灭。这为我们今天收集科仪佛教的资料、研究科仪佛教造成很大的困惑。 第二、从佛教外部讲,由唐玄宗开创并有效实施的皇权的制导力量日益加剧。《开宝藏》就是皇帝派内官负责刊刻。在宋代...

    方广锠

    |略谈汉文大藏经的编藏理路及其演变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44073639.html
  • 姚兴与佛教天王

    时,必然参与了当时《般若经》的探讨,对于当时以格义解释般若思想也一定相当困惑。[43]  从三八四到三九二年姚兴为皇太子的主要任务是为姚苌固守后方。三九三年,姚苌与苻登相战中去世,但是姚兴守密不发丧,...104] 罗什对中观佛教的认知,一方面澄清姚兴对先前大乘般若思想解释的困惑,一方面强化作为佛教君主的宗教使命感。他「乃集京师义业沙门,命公卿赏契之士五百余人,集于渭滨逍遥园堂,鸾舆伫驾于洪涘,禁御息警于...

    周伯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1673989.html
  • 中国律学研究的方法论检讨——以弘一法师为例

    切实遵行戒规之时,缘于他们不了解制订戒律所依的印度生活和文化背景,于是讲律的律师既不能讲个明白,而有意守戒的沙门也困惑于戒规中的某些原则,这样,他们持守之时便发生困难。……...

    温金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2673999.html
  • 从历史与文化背景看佛教戒律在华消沈的原因

    遵行  戒规之时,缘于他们不了解制订戒律所依的印度生活和文化  背景,于是讲律的律师既不能讲个明白,而有意守戒的沙门  也困惑于戒规中的某些原则,这样,他们持守之时便发生困  难。第三,古时中国寺院对...

    曹仕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3474058.html
  • 元代临济禅系的弘传——从原妙到元长(2)

    做了阐述。虽然说参禅“必欲尽师之道,求之于人,不若求之于己”,然而,在求之于己的过程中也许会遇到各种阻碍、会遇到各种困惑。因此,元长谆谆地劝勉学人说:“直下休去歇去,一念万年,千里万里无寸草处去,古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274087.html
  • 法云法师:追寻的梦

    叹息,难道继续在人潮汹涌、五光十色的喧嚣闹市感受一份茫然的困惑?并再多加一份伤痛的往事和难堪的记忆?   曾经有多少次提醒自己,应当重新振作,可是疏懒、惰性、麻木不仁……哎...

    法云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2774701.html
  • 学佛旨趣(下)

    答:我们也许会困惑道:所谓“不知者不罪”,一个人并不是“明知而不行”,而是“不知而不行”,如果因此而遭业报之累,这是不是不公平呢?问题在于,一个有慈悲心的人,即使不知道“布施得福”的因果,也应该会乐于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4774740.html
  • 佛教怎么看世界?

    也就是它所产生的原因和由此带来的结果,两者包含了现有一切事物的信息。但是我们常常由于个人经验的限制,不了解因果的规律,不了解偶然背后的必然,因而对人生充满了困惑,只能把自己不能理解的一切都笼统地归之为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03975474.html
  • 阿含经导读

    像是荒芜的沙漠,这是束人的枷锁,使人困惑、沮丧、忧悔和痛苦;不能使人得到和平与知识,不能导向寂静、智慧和解脱;对于修习梵行及消除炽热的烦恼,是毫无价值的!”这就是佛经中常说的“十四无记”或称作为“十四...

    郁永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435177182.html